美國最權威的新聞獎「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今年將最大獎「公共服務獎」
(PUBLIC SERVICE) 頒給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以東南亞海鮮奴工血淚的系列報導,美聯社的「海鮮奴工」(Seafood from Slaves)系列報導揭露東南亞海鮮業的血汗內幕,協助2,000名遭奴役的勞工獲釋,獲得普立茲公共服務獎。公共服務獎素有普立茲獎首獎之譽,有別於其他獎項,只頒給新聞機構,獎品是金牌。
Myint Naing and his mother, Khin Than, cry as they are reunited after 22 years at their village in Mon State, Myanmar, May 16, 2015. AP PHOTO / GEMUNU AMARASINGHE 圖片來源: http://goo.gl/iqZyZ1
我想,也因為有如此高度的視野,才會有如此完整的真相!更呼應了2016年「普立茲獎」「公共服務獎」的得獎主題一樣:美聯社的「海鮮奴工」(Seafood from Slaves)系列報導揭發的是整個上下游生態體系的偏差行為,揭露東南亞以奴工生產供應美國超市和餐館的海鮮,此報導讓二千二百名血汗漁工獲得自由,也讓我們瞭解到自己平時的消費品竟是用這樣的手段獲取。
紅翼行動的失敗是重蹈1991年英國SAS在波灣戰爭中的一場秘密行動的覆轍。 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SAS派遣了三個小隊深入伊拉克境內進行秘密行動。結果其中呼號為Bravo Two Zero的這一隊在行動中遇上了牧羊小孩,隊長決定放過小孩,全隊儘速趕往目標區,結果小孩跑去跟伊拉克守軍告密,守軍便派了百來人的陣仗追擊這個只有8人的小隊。由於隊員失散寡不敵眾,再加上無線電頻率錯誤無法求援,導致滅團。全隊只有1人以徒步方式走了約175公里才逃到中立的敘利亞。其餘7人中3人陣亡4人被俘,直到戰爭結束,被俘的4人才回到英國。整個故事後來被拍成兩部電影,一部是Bravo Two Zero,另一部則是The One That Got Away。前者是隊長(被俘)的觀點,後者是逃到敘利亞的隊員觀點。因為兩者正好是失散的兩組人馬,所以兩部片都看,就能完整知道8個人的經歷。(此段波灣戰爭的說明引用自 http://forum.gamer.com.tw/C.php?bsn=60200&snA=17232 作者:bkman999999(龜毛人))
不可否認的,《瞞天大佈局 》有非常優秀的演員與角色,但是許多橋段過於誇張犀利,沒有特定的類型,既搞笑又事關重大,既依賴又互相傷害,可以試圖去欣賞演員所帶來的驚喜,並享受音樂影像所帶來的滿足感。羅素與音樂總監蘇珊雅各斯在片中穿插了各種經典名曲、非主打歌,還有老歌的新編版本。 例如,點燃厄文與希妮之間愛苗的艾靈頓公爵名曲〈吉普藍調〉,片頭厄文、希妮與瑞奇史提利走在廣場飯店走廊上時我們聽到史提利丹合唱團的〈下流勾當〉,貝爾與雷納合唱湯姆瓊斯的〈蒂萊拉〉以及勞倫斯以爆發力十足的氣勢唱保羅麥卡尼的007電影「生死關頭」主題曲〈Live or Let Die〉,這些歌曲與影像十分搭配,讓人彷彿置身故事發生的年代 – 1978年。